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频道>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活”教育:打开幼教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金康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0 14:42:19 浏览次数: 【字体:

2023创新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                                

教育:打开幼教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金康

【摘要】传统教育和活教育各有特点。通过剖析和效果对比,发现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课程更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需要,更符合现代中国需要的人才要求。笔者以活教育理念为指导,打开幼教课程改革的大门以地方化、生活化课程实例阐述活教育理论在幼教课程中的应用,让幼教课程“活”起来!

【关键词】活教育;课程改革幼儿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和幼儿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有些内容幼儿甚至不理解。笔者认为幼教课程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指导下进行改革。《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明确指出:要基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对现行课程方案进行审议,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做出适宜性调整。那么,现行课程方案怎样调整为宜呢?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改革呢?笔者将从传统教育和活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开始,进行幼教课程改革的初探。

1、同题异构:《我的家乡》

(一)对比:传统教育理念和活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效果。

以大班美术活动“我的家乡”为例,分别运用传统教育理念和活教育理念指导幼儿绘画,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教学效果呢?

1.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我的家乡》:

笔者在某幼儿园观摩了一堂《我的家乡》的美术活动。教师先以小朋友迷路为活动导入,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家在哪儿?附近有些什么标志性建筑?接着教师示范画了一些精美的家乡画,然后请幼儿绘画自己的家乡。最后孩子们的作品千篇一律。教师对孩子的作品一一提意见、做评价。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更注重知识的讲述和技能的传授。学习者被教、被灌输,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吸收和记忆“灌”给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一次次地被灌输后,学习者几乎被零碎的知识、技能“压”的喘不过气来,最终使他们厌恶学习,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

2.活教育理念下的《我的家乡》:

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笔者决定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还原孩子眼中真实的家乡。活动前,教师先对孩子知道的家乡景点摸个底。在活动中,以家乡地图为底板,出示孩子们说到的景点。鼓励幼儿说说喜欢的景点中有些什么?接着教师介绍:每组上都有一个景点,大家可以在提供的材料柜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合作制作景点,一起绘出眼中的家乡吧!最后,请每小组派代表介绍组内的作品和快乐的制作过程。

在活教育中,由强调知识技能转为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育者稍加引导,或是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习者的思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学习者就按照本身的意愿去探究、解决问题。活的教育方式可以使“教”与“学”双方都轻松、自在,并且更有成效。 

(二)剖析:传统教育和活教育的差异

1.传统教育之困:

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他强调三个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授受,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简捷有效地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等知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传统教育有以下不足:

1.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幼儿“学”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2.以书本为主,往往脱离幼儿真实生活

3.教学方法生硬、枯燥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长期接受传统教育导致学习者做事刻板、头脑不灵活,不会主动学习、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失去生活力等。

2.活教育之“活”:

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曾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句话道出了活教育之魂:以儿童为主体。一切从儿童出发,教育主张必须为了儿童。活教育之“活”,在于追随儿童的脚步,根据儿童发展现状结合身心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让儿童不再被束缚真正活起来。

与传统教育相反,活教育有以下的优点:

1.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幼儿动手动脑,在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2.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4.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凡是能够让幼儿主动地在原有的经验上得到增长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通过实践证明,活教育理念下的孩子,能更积极主动学习独立批判地思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现代中国需要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力的新时代中国人,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教育是突破传统幼教课程之困的秘钥

二、“活”化之基:幼教课程内容的地方化与生活化

那么,基于活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的幼教课程需要怎样的改革呢?首当其冲,幼教课程内容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贴近幼儿生活。

(一)幼教课程内容地方化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地域性是地方课程的首要特征。地方课程还有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点。8df975e3e09b4f6a8a705d84f2f4e96e.Png

1.地方课程的资源挖掘

并非所有的地方资源都适合做幼儿课程,教师在课程审议时需要灵活地筛选与调整,做到有所取舍。地方课程的资源挖掘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地方资源。兴趣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幼儿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能够激发其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

原则二:该地方资源的挖掘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没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是无意义的。

原则三:能够激发幼儿产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利用地域特点,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做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让幼儿为自己是家乡娃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2.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地方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学习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以苏州东山为例,幼儿园就在雕花楼的后面,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参观雕花楼,以进一步了解雕花楼的建筑与历史。实地考察的方法是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当农忙季,孩子们闻着碧螺春的香味,总会有人对其产生好奇:为什么碧螺春这么香?制作碧螺春茶到底需要哪些工序呢?当我们在做这个课程的时候,就可以把东山著名的炒茶大师请进校园,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或者也可以播放制作碧螺春的视频,以便幼儿进一步了解从采茶到文火的整个工序。在开展出台阁、抬猛将之类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设计调查表,对主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向身边的人做调查,以此丰富相关经验。以苏州东山为例,列举以下地方课程:

(1)民俗文化类:出台阁喽!

3330ab7a723b42908491acaf4acb3592.Png在一次游戏中发现小王手里拿着纸卷的长棒和浩浩在打打闹闹。一问发现,原来他们是在模仿街上的一次巡演中看到的场面。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孩子都看过抬阁,但是对于抬阁的来源、制作流程、组成部分是比较模糊的。于是我们进行了《出抬阁喽!》的大班主题活动。通过仔细观看出抬阁的视频,孩子们发现原来一场抬阁演出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大2班的孩子给这些部分取名为:主演组、舞扇组、乐器组、制作组。先要确定表演什么故事,于是我们开了个故事大会,鼓励大家报名参加故事大会,选手把故事说清楚、完整,经过大家投票,确定抬阁内容。接下来就需要制作组准备道具了。孩子们通过观察牛郎织服饰图片,通过绘画、捏泥人的方式在脑海中不断形成牛郎织女的形象。用不同的材料为嫦娥设计发髻、服装等。此时乐器组的孩子们正在挑选合适的乐器,合作练习“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呢!舞扇组的孩子们根据乐器的节奏,扇动着扇子,跳着舞步。孩子们分工明确,在制作、排练中玩得不亦乐乎!

 

(2)家乡特产类:枇杷“承包户

三月,中班的孩子们在散步时偶遇花匠爷爷匀枇杷。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匀枇杷?为什么要匀枇杷?于是孩子们向园长妈妈认领了一棵枇杷树。孩子们为认领的这棵树取名为3号枇杷树。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测量枇杷树有多高,还为3号枇杷树设计警示标语,提醒大家不能随意采摘枇杷。当枇杷成熟之际,香甜的枇杷引来了馋嘴的小鸟,孩子们通过调查、询问家人,运用在树上绑飘带、挂小喇叭、套网袋等方式赶跑小鸟、保护枇杷。小满至,枇杷黄,孩子们丰收啦!他们亲自摘下枇杷果通过称重的方式比出了“枇杷王者”,把承包已久的果实分给亲爱的人!

d410b4fe51154ccd929466b8c48da52d.Png

(3)旅游景点类:青蛙村开张啦!

东山孩子最喜欢去当地的网红打卡地——西巷青蛙村。孩子们在平时游戏中,也时不时出现模仿假装在青蛙村游玩的情境。既然孩子们对此产生兴趣,那我们何不把青蛙村“搬”进学校呢?问题来了,青蛙村里有些什么?工作人员具体做些什么事情?孩子们对其了解程度还不够。既然要开青蛙村,我们就要实地考察一下。在实地考察前,孩子们创设调查表《对于青蛙村,我想知道………》,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实地考察。通过询问工作人员、观察周围环境来寻找答案。必要时请老师拍照、录视频作为辅助,带回去反复观看。回来后,孩子们对青蛙村的陈设,负责的区域进行讨论。他们分组规划、布置着青蛙村,这一切是多么美妙啊! 

(二)幼教课程内容生活化

教学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品质,同时,也展现出教师的思想和教育理念。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1.生活课程的资源挖掘

生活课程的生成往往是偶发的。教师需要从幼儿生活中进行筛选,挑选出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课程内容。生活课程的资源挖掘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有的生活资源可能对于小、中、大班的幼儿来说都能做课程。需要注意的是,生活课程的难易程度不应过高或过低于幼儿发展水平,否则,幼儿将会慢慢失去兴趣。 

原则二:该生活资源的挖掘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原则三:生活课程资源在幼儿的生活中产生。可能是幼儿在生活中偶然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是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e5e763486fd9417483a5eeed5df2eda8.Png

2.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

生活课程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侧重点是不同的。小班侧重于培养其观察、简单交流、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中班幼儿,主要可以从记录、讨论、分享等这些层面,提升幼儿能力。大班幼儿可以从归纳、整理、合作、总结等方面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列举以下生活课程:

(1)大班:快乐加“被”

在疫情背景下,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家长不能进校,只能在门口接送孩子,这直接导致了拿放被子成了难题。因此,我们鼓励大班的孩子自己拿被子,或者两人合作拿被子。这对于底楼班级的孩子来说,没有问题。但对于楼层高的班级孩子来说,拿着被子走楼梯就有些麻烦了。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展开讨论。浩浩提出:我看见过叔叔运蔬菜,他们用一个有轮子的大箱子,可以用这种大箱子运被子,能运好多条被子。这一想法激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楼梯上轮子怎么滑?框从哪来?应该用些什么材料?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向运货叔叔讨教经验,回家和父母商量。最后决定以木板为底板,硬纸板为材料制作运输框。有了框,可是怎么在楼梯上运下来?心心说:可以像滑梯一样滑下来。是啊!用长长的硬纸板不就可以了吗?制作滑梯的孩子用拼接的方式制作长长的运输滑道大3班76159516361147df8d3ef5a15cde2270.Png的小朋友再也不愁拿不动被子啦!

(2)小班:叠衣乐

叠衣服成了小1班的难题。但是确实是孩子们每天必须经历的事情。对于枯燥、无聊的翻裤管、叠衣服等动作技能,孩子们的真性情展现出来了。有的孩子穿脱衣物时,边脱边玩,漫不经心;有的干脆坐在床上不动,等你来包办;还有的直接拿着衣服跑向你。当然,也有

1ad7065177ba4d79ade74bc3bbedf067.Png一部分孩子动作娴熟的穿脱衣物。那些“我不愿意”的孩子对成人产生了依赖,并且由于每次都是成人包办代替,他的手部肌肉锻炼得少,他的手指动作不够灵活、手眼协调性也相对差一些。因此,教师在游戏中投放了豆子、牛肉干包装纸、瓶子与盖子、小奖品走路线等材料,锻炼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孩子在练习精细动作的这段时间里,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创编关于叠衣服儿歌、做衣服操。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在叠衣服的技能上有所提升。趁着孩子们对叠衣服还有兴致时,给予孩子们认识各种类型的服饰,鼓励孩子们可以在娃娃家给宝宝穿衣服。并设计了趣味记录卡片鼓励孩子们将叠衣服的好习惯继续延续下去……

(3)中班:来,好好吃饭呀!

升入中班以来,孩子们好久没有拿到午餐奖了。由此,引发了孩子们的探讨:为什么没有拿到午餐奖?一定是吃饭太慢、有人挑食、有的把饭米粒掉的到处都是……孩子们请来了保健医生来解答,得出了午餐红黑榜。接着,孩子们以表征的方式自查有没有进入红黑榜。发现了问题后,对于吃饭慢,孩子们又产生了新问题。怎么解决盛太多、专心吃饭?经过讨论,得出两个妙招:按需取餐、给钟做标记。紧接着一起去探秘厨房,感受叔叔阿姨早早起来为大家准备午餐的辛苦。每天,大家还为自己进餐情况做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拿e79ecc06876e420d9c8ebef3c9fbf82a.Png不拿奖已经不重要了,孩子们体会到了好好吃饭带来的满足感。

 

三、化之径:教学策略的灵活化和游戏化

光是“活”的幼教课程内容还不够,教学策略也应当“活”起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通常孩子们的现状和既定计划有偏离,或者兴趣需要发生改变、发展水平有了新变化、达不到已定目标等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调整既定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幼儿。

1.“活”教之源:捕捉幼儿时段动态

在教学中,教师首要学会的是观察儿童,关注幼儿的现下状态,以便灵活地做出调整。观察幼儿的互动情况、对话内容、行为习惯、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细致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了解孩子现在的状态、兴趣需要、发展水平,以便制定计划。计划要有,不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例如:小班孩子刚入园,第一个主题活动为《爱上幼儿园》。教师制定建构区的内容可能为:搭建我的幼儿园。然而刚上小班的幼儿对于建筑主题通常是没有概念的、想到搭什么就搭什么。这时,教师可以先观察幼儿每天的建构情况,并做记录。一段时间后,对记录做整理,了解班级的孩子通常会在建构区搭建什么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能时刻观察幼儿,随时捕捉幼儿动态。

2.“活”学之本:游戏涵泳于教学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应把游戏融合在幼儿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游戏的新元素以激发幼儿对生活、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疫情后,发现小班的孩子在数学方面存在脱节现象,班级中孩子对数字1-5的掌握情况不同。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先出示数字1-5,请幼儿说说这些数字像什么,小组便以数字的形象来命名。如4像红旗,那第4组就是红旗组,5像挖掘机上的钩子,第五组就是钩子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以请红旗组、钩子组小便、喝水的方式提醒每个小组。孩子们觉得这样叫自己小组的方式非常有趣,总是期待着老师叫自己小组。个别做事爱拖拉的孩子,听到信号也能迅速做出反应。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往往会被有意思的动作、语气所吸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游戏化、童趣化,将游戏浸润在教学中。

3.“活”育之眼:多维共优教学策略

于幼教课程而言,灵活的形式应融合于教学策略,并且游戏与教学策略共生。

时间维度,教学策略的实施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孩子的发展而作出改变。由于孩子的发展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因此,教学策略也需顺应幼儿发展作灵活调整

内容维度,教学策略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

游戏与教学策略的 “共生”游戏可以优化教学策略交往维度幼儿的游戏对象有很多。幼儿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游戏,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家长之间也可以进行游戏。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空间维度,游戏可以应用于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以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方案。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把游戏融入教学策略,能够更吸引幼儿,教学效果更佳!

四、结语

基于活教育理念,走在幼教课程改革之路的我们应时刻关注儿童内生性兴趣的需要,充分挖掘儿童生活、周围环境等资源,敏锐地挖掘其教育价值,创设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应当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以游戏与教学策略共生的形式,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活教育理念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为幼教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应有意识地努力践行活教育理论,用“活”的思想让孩子创造鲜活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J].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5-378

4.虞永平.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师,2020(01)

5.虞永平.活教育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指向[J].早期教育. 2021,(48)

6.张翠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渊源探析[J].理论观察,2006(05):104-105.

7.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407.

8.苏蕙,陆蓉.游戏,给儿童最好的礼物[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1,214.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