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角,与幼儿共生长 ——以小班自然角“娃娃农场”为例
2023年“创新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
小小一角,与幼儿共生长
——以小班自然角“娃娃农场”为例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这与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幼儿天生就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而在幼儿园里,“自然角”就充当了孩子认识自然的窗口,可见,自然角创设的必要性。但如何让自然角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与幼儿共生长,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本文我将结合自身实践,以小班自然角的创设为例,谈谈我的体验和收获。
【关键词】幼儿;自然角;生长
何为“生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生长”解释为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生物体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1]。幼儿园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更是孩子观察、探索、实践的重要场所。我们利用幼儿园里适宜的空间场所将适合室内生长和照料的动植物进行有秩序的摆放,供幼儿去认识、观察和探索。幼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究、发现,从而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小小一角中,动植物蓬勃生长,孩子的习得也在生长。
1、自然角环境的情境式创设
1. 以幼儿兴趣为基点抓住教育契机
像往常一样,我组织孩子们进行饭后散步,默默的一声大喊引起了一场“动乱”,“快看,一朵粉色的花朵!”孩子们纷纷的围过去想看看这位“新朋友”。“哇!好漂亮呀!”、“它有好多花瓣呢!”、“它都长得好高啦!”“它的叶子为什么是尖尖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自己的发现。彤彤问道:“那这是什么花?”我顺势介绍:“这个叫波斯菊。它还会开出白色的花朵呢,可漂亮啦!过段时间我们可以再一起来看看。”彤彤突然说:“老师,我家里也有花,比它还漂亮呢!”“我家也有!”“我家还有红色的花!”彤彤的一句话又引发了一场“宇宙大讨论”。“那不如我们把漂亮的花搬进教室,这样我们每天可以一起欣赏漂亮的花朵啦!”我提议道。“好呀!”、“太好啦!”于是,自然角就这样应运而生啦!幼儿、老师和家长一起结合季节特征,带来各种布置自然角的材料如树枝、小石头、废旧器皿等。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兴趣可以发生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及时的抓住孩子的兴趣,以此实施教育策略。对波斯菊的发现观察,是孩子们接触大自然的一个自发表现,彤彤的话调动了孩子们对植物“花”的探索兴趣,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的热情更加高涨,自然角的创设因此展开。
2. 你好,蜗牛——让生活成为自然角的主角
自然角的提议后,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带来了家中最漂亮的植物,有翠绿的吊兰、有各式各样的小多肉、有艳美高雅的海棠。。。。。。孩子们每天走进教室都要去欣赏一番。这天是户外娃娃家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和自己的同伴扮演着爸妈妈在家烧菜、做饭,“这里有一只蜗牛!”坤坤的发现引得孩子们都聚集在了一起。“哇,是蜗牛耶!”“它要爬到哪里去?”梦梦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它应该是回家吧!”“那它的家在哪里呢?”蜗牛就这样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沿着木桌的一边爬呀爬呀爬呀,“扑通!”蜗牛掉了下来。“啊!蜗牛去哪里了?”坤坤低下头在草丛里寻找着蜗牛,孩子们都蹲了下来开始翻找。“在这里!”浩浩先找到了小蜗牛,只见他握着蜗牛,大眼睛里写满了喜悦。“它都躲进壳里啦!肯定是害怕了!”心细的桐桐又说:“老师,我可以把它带回家吗?”“这是我先发现的!我要带回家!”坤坤嘟着小嘴气呼呼的说道。“可是我也想带回家。。。。。。”孩子们就“蜗牛该跟谁回家”的问题开始了争执。“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都能照顾小蜗牛呢?”我问道。“对呀!小蜗牛放到我们小1 班不就好啦!”聪明的茜茜提议道。就这样,小蜗牛就住进了我们的自然角。如果小蜗牛也有自己的小伙伴一定会更开心的,可以请谁也住进我们的自然角呢?“小兔子”、“乌龟、金鱼”、“青蛙”,“还可以带一些种子。。。。。。。”孩子们都积极的帮助小蜗牛交朋友,最后我们一起通过投票,决定了自然角的新朋友:乌龟、金鱼还有种子。有小动物,植物宝宝,还有会长大的种子宝宝,我们的自然角越来越丰富了,孩子们辛勤的照料着,就像一个个勤劳的小农民,班级自然角——“娃娃农场”就此诞生。
一只小小的蜗牛,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生物,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这是他们天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正因为感兴趣才得以支撑“娃娃农场”的诞生。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自然角的内容品种不宜过多,以直观、常见、典型为主,为此我们将自然角划分了三个区域,分别是观赏区、种植区和饲养区。其中,种植区的种子选择应是生长变化快、易观察的,因此结合季节特征,我们选择了豆宝宝进行种植。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娃娃农场”的情境式创设,让孩子置身于“小农民”的角色中,激发其不断探索的欲望。令人惊喜的是,除了孩子们带来的这些,还有一些废旧的动物模型,如牛、羊、猪,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却成为了农场里最有特色的装饰品。
自然角环境的创设,教师应充分追随幼儿的兴趣,在持续不断的活动中,通过语言的引导催生幼儿对生活的不断关注,启发幼儿发掘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发挥创造力[2],让生活真正成为自然角的主角,辅以主题式、情境式的游戏环境,从而打造有意义、有价值的自然角环境。
2、实现环境与幼儿的亲密“对话”
“娃娃农场”的创设成为了班级里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每天来园、休息时都着急想要去看一看。但久而久之,“小农民”都渐渐失去了兴趣,老师却成为了农场中的主动者,浇水、喂食,或者提醒着孩子去完成这项“工作”。环境的探索价值从何而来?动植物在生长,但孩子的生长却停滞不前。
1.寻适宜时机,诱发主动探索
孩子们休息的间隙,我来到”娃娃农场”,“呀,这是谁的豆芽宝宝?都长这么高啦!”我的惊呼引来了孩子们的围观。很快,一个响亮的声音冲了出来:“老师,这是我的!”俊俊一下认出了自己带来种植豆芽的器皿,一脸骄傲的样子。“那我的呢?”、“我的也很高了,老师你快看!”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展示着自己的豆芽宝宝,比一比谁更高。这不就是一个适宜的时机吗?我抓住时机说:“呀,看来你们的豆芽宝宝长得都不一样高呢!那究竟谁的豆芽宝宝长得最高呢!我们来比一比!”于是,我利用吸管给每个孩子制作了同样高度的人形立牌插在对应的器皿中,小班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我鼓励孩子每天去看一看、比一比,“我和豆芽来比高”的环境墙面由此而来。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豆芽不如别人高,会主动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豆芽长得这么慢,是不是水浇太少了?我再多浇些水吧!”于是,主动的增加浇水的频率,我也不急着去告诉他应该浇几次或是浇多少,引导幼儿自发的通过观察探索豆芽生长的因素,当然,小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尚不足以支撑他去探索更多的秘密,但是,我相信有一颗小小的种子正在孩子的心中悄悄萌芽。
2.关注动作,为探究注入生命力
大部分幼儿认识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常常能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通过自己内部的已有经验去建构自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无论这样的认识对或错,幼儿本身才是其行为的探索者。那如何支持幼儿关注动作并促发其去探索呢?
涵涵拿着孩子们带来的新鲜菜叶,一边喂给小蜗牛吃,一边嘴里嘀咕着“小蜗牛,我把菜叶都给你,你就不会饿啦!”一诺走了过来说,“我和你一起喂好吗?”涵涵将手里的菜叶分了些给一诺,两人将蜗牛的“家”塞满了吃的,便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过了几天,俊俊着急的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小蜗牛的家好臭啊!你快来看看!”原来是菜叶全都腐烂了。自此,孩子们知道了食物不是越多越好,要合适。为了保证小蜗牛能吃到新鲜的菜叶,孩子们自发的轮流每天给蜗牛带食物。那金鱼、乌龟又吃多少呢?孩子们通过自己喂食的情况一起讨论注意事项,我将孩子们的讨论结果做成图示“金鱼宝宝需要什么”、“我陪你长大”引导幼儿合理照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3]。不难发现,整个过程都没有直接去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而是幼儿自己实践,关注自身动作所带来的结果,以此产生质疑,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解决了“饲养”的问题。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主动的探究学习,无形中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为持续不断的探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3. 提供支架,搭建生长的平台
孩子的兴趣、持续度总是在每天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对于事物的持久相比于中大班更是短暂,很容易就失去兴趣。究竟应如何不断的维持幼儿对事物的专注度,调动幼儿积极性,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呢?
农场里,孩子们照顾着自己的豆芽宝宝,和小伙伴说着动物们的“趣闻轶事”,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渐渐的,孩子们熟练的知道浇几次水、喂几颗食物,完成任务似的结束工作,对农场里的“主角们”关注开始减少。一天,洋洋趴在木柜上,盯着小乌龟看了许久,我将这个场景拍摄了下来,在集体活动前,我将照片进行展示,询问洋洋。洋洋似乎很惊喜,走上来兴奋的说“老师,我在观察小乌龟呢!有一只小乌龟从石头上摔了下来,都躲到壳里去了,好久才又出来爬了上去!”我很讶异洋洋清楚的将当时场景进行了如此细致的描述,并很乐意讲述。这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无疑也是一个好机会。因此,娃娃农场的“观察记录本”诞生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自己去记录“所见所闻”势必是有难度的,所以结合班级孩子对于“图”的形式更感兴趣,我鼓励孩子们日常中自由去探索发现,并以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利用游戏评价环节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介绍自己的发现,为孩子营造想说、敢说、愿意说、有东西说的语言环境,孩子们的积极性又有了大大的提高,对“主角”的关注更是只增不减。同时,我进一步创设了“金牌农民”的评价环境,结合孩子平日的照料与细致的发现,为幼儿的探索行为提供动力支持,就这样,孩子们日益“生长”,在不断的发现中获取不断的乐趣。
小小一角,必有大大新知,其中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是多是少取决于我们的发现与支持,更是源于孩子自身的探究。幼儿只有在环境中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与之真正发生互动,才能不断学习、获取新经验。作为教师——环境的创设者,回归幼儿,才能让环境与幼儿共生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M].北京:商务应书馆出版社,1973,(6):1462.
[2] 徐晨.‘儿童本位视角下’自然角‘三性’环境的创设[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