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频道>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秉研究之精神,开展探究型户外游戏活动 ——以小班“花漾篮球城”为例,浅谈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有效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0 15:05:29 浏览次数: 【字体:

2023年“创新杯”优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

秉研究之精神,开展探究型户外游戏活动

——以小班“花漾篮球城”为例,浅谈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有效策略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杨芸蕾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户外活动贴近自然,有更广阔的的游戏场地以及能给孩子们更自由的心理感受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重视起幼儿的户外游戏,孩子们在户外游戏,势必要创设一个适宜孩子自主游戏环境,那么如何有效组织户外游戏活动,孩子们才能在其中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呢?我认为“探究”二字就是户外游戏活动的核心,教师的“研究”精神则是指导教师与幼儿共同开展活动,获得发展的主线。

关键词:研究精神;探究型户外游戏;户外游戏组织策略

正文: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高尔基先生也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负有改造它的使命”。可见,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多么重要,同样,幼儿也有改造世界的可能,那么在游戏中,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游戏和学习呢?教师若能尊重儿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么我相信,孩子和教育者都是“轻松”的,孩子们自由探索,创造快乐;教育者静心观察,了解儿童的发展需要,回应儿童,反思活动,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组织小班“花漾篮球城”户外游戏为例,我在组织开展篮球城游戏时有以下策略:

一.自由“探”球,了解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

孩子们喜欢玩球,那孩子们对球的了解有多少?他们又会怎样玩球呢?孩子们会用怎样的方式与球互动?我们不妨试着放手,把球交给孩子们。当球拿到手,孩子们或抛掷,或抚摸、或观察,或闻一闻……我发现,他们对篮球的探究是多感官的,这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设,比如孩子们除了发现了篮球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圆形的、有弹性之外,他们还发现了篮球表面那凸起的小圆点,正是这些小圆点让篮球摸起来粗糙;还有那一个小“黑洞”,那是给球打气的打气孔;还有篮球那不太好闻的气味,那是橡胶的味道,橡胶正是制作篮球的材料……

孩子们对篮球的探究不止于此,如果给他们一片更大的场地,相信他们还会有更多的探究,创造更多的快乐。

二.初探场地,观察幼儿对场地的利用

创设“篮球城”,是我的第一次尝试,这打破了我的认知,让我认知“失衡”,但恰恰是这样的“不知所措”,让我萌发了让孩子们来找答案的想法,孩子们会如何利用这片场地呢?

对篮球的第二次探究,我带孩子们来到了“篮球城”——一片宽阔的长方形塑胶场地。当孩子们抱着球来到宽阔的室外,孩子们的运动细胞活跃起来,有的拍球,有的向上抛掷,有的蹲着滚球,有的抱着球跑,有的踢球……这块场地虽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但他们却在这片场地上与篮球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我看到,他们不再局限于班级有限的空间,这块户外场地让孩子们更大胆,放肆嗨。

初探篮球城,孩子们就已经有这么多游戏产生了,这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和进一步的思考:游戏功能区开始呈现。

三.投放材料,刺激幼儿与环境建立联系

如果说初探篮球城,还显得有些散乱的话,那材料的投放,会刺激孩子们去思考,去尝试,会刺激孩子们与材料间建立联系。

我看见有的孩子会把篮球放进呼啦圈中,并拉着圈子向自己的方向拖动;我看见有的孩子把篮球放在塑料轮胎中,推着轮胎快速跑着;我看见有的孩子一边抱着球一边爬上了高高的平衡木,颤颤巍巍地向前挪动……孩子们被复杂的、有趣的、发人深思的材料吸引着。

看似与篮球无关的游戏材料,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有趣的玩具,他们冒险、挑战,为自己的成功欢呼雀跃,这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喜悦!

四.交流反馈,推动幼儿对游戏的选择

作为一名教育者,学会倾听非常重要。它不光能激发幼儿说的欲望,还能帮助老师走近孩子们的内心。对于篮球城的游戏,我们应如何取舍?有些是个别孩子喜欢的,有些则是大部分孩子们都感兴趣,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且对孩子们的发展是有所提升的。不妨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我们通过孩子们的讲述和投票,确定游戏内容。

教育本身就是在做选择题,但是选择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去,我们在学习中挑战智慧,去冒险,去创新,去探究那些“不确定”和“怀疑”。

我们把投票结果做成生成性活动的痕迹展板,布置在户外环境中,这是孩子们选择的结果的直观呈现。

五.布置场地,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实际需要

自由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而探究也并不意味着无章法可循。

探究过程像是实验,孩子们不断尝试,急需获得自己想要的理想状态。面对孩子们游戏中出现的“杂乱”,我适时介入,场地如何布置才能让大家玩得更自由,不会互相干扰呢?我保留了孩子们所选择的游戏内容,尊重孩子们冒险、挑战的游戏精神,将游戏场布置成了“u”型。孩子们的活动场地变得宽敞,秩序感在孩子们的心头萌芽。

哪怕是一个小班的孩子,你都能看见在他身上的“责任感”。当我邀请一部分孩子帮助老师一起布置场地,我发现,好多小手都冒了起来,像“老师,我也要去”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于是,老师邀请孩子一起布置游戏材料,孩子们都忙的热火朝天。但孩子们都集中在几处,有的材料都摆好了,有的材料却还在原地。

篮球城有那么多游戏材料,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布置和整理呢?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负责整理的游戏材料。 这满足了孩子们服务班级的愿望,并逐步实现了对场地的布置。

接下来,每次游戏前,孩子们都能去自己负责的游戏区搬运材料,游戏后,也能进行整理,这大大缩短了孩子们游戏前的等待时间,孩子们的游戏时间更加充裕了。

孩子们虽然都知道自己的分工,但有的孩子不清楚各个游戏点的位置,也常常会把材料搬到其他位置。于是,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参观篮球城,再次确定各个游戏区的位置,并将篮球城的位置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了下来,“篮球城图鉴”应运而生。

这下,孩子们在布置场地遇到问题时,有据可依,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活动时也更加自信了!

六.共商规则,保障幼儿活动安全和秩序

观察是教师的必备素养。观察孩子的游戏,是我们了解孩子游戏状态最为直观的方式。如果你能与孩子们共同游戏,你就能轻易地发现孩子们之间的游戏规则,他们的规则往往是随意、主观、变化的,因此,共同制定规则是必要的。这不光能让孩子们了解规则,一起制定的规则还更易让幼儿接受和遵守。

教师通过呈现照片和游戏实录,让幼儿一起观察,感受无秩序下的游戏充满了危险。

规则不是一次就能制定完成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教师把规则用简笔画的方式及时记录下来,并把规则布置在游戏场地中,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时时刻刻提醒孩子们。

七.畅玩游戏,正确看待孩子的冒险活动

篮球城的户外环境初具雏形。孩子们在闯关游戏中挑战着,快乐着。不要总是担忧孩子们的安全,孩子是天生的探险家,他们会观察,也会权衡,遇到自己实在难以挑战的关卡,他们会害怕,并不会一意孤行。比如在攀爬架上,有的孩子游刃有余,能够顺利地把球运到地面,并完成攀爬活动。有的孩子在中途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完成挑战,等等他,让他去想办法,哪怕是成功地返回,也是另一种挑战的成功。

教师能做的,是记录下这“哇”时刻,激励孩子下一次的挑战。

或许,在我们的环境中可以有冒险墙,上面张贴着孩子们的挑战时刻,孩子们看到自己和同伴这一路走来的点滴,或喜悦分享给自己的同伴,或模仿同伴,甚至渐渐拥有挑战同伴的勇气。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和谐教育”,强调教育应该顺应自然,按照儿童心理的特点和发展顺序,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我们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篮球闯关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幼儿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挑战自己的欲望和潜能。

八.家园携手,提升幼儿的玩球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环境”。因此,除了创设幼儿园中“篮球城”的环境,我还关注家庭这一个重要环境资源。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及时在班级群中分享孩子们的玩球视频和照片,和家长共享幼儿的进步,同时,也鼓励家长在家中也为孩子营造一个运动的氛围,亲子互动玩球,玩出兴趣,玩出精彩。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篮球带来的喜悦,家长们也表示,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更多了,孩子的体质也变强了!家长们主动在群众分享亲子玩球的视频,这让班级的氛围越来越融洽,也越发热烈了。

老师将亲子玩球的照片打印下来,做成照片墙,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自己在家是如何与家中成员玩球的,在篮球城也玩起了结伴传球,滚球的游戏。

于是我们将中间的区域规划为创意玩球区,并体现在“篮球城图鉴”中,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

九.保持好奇,研究幼儿生成性活动

保持一颗童心,与孩子一起游戏,那是快乐的;怀揣求真的热情,与孩子一起探究,是充满惊喜的;虚怀若谷,与孩子一起学习,是满足而又充实的。

教育者应始终拥有一颗好奇心,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活动、产生好奇、提出疑问、不断尝试。

在篮球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当我迷茫时,我看一看孩子们的表现,给我启发,刺激我的想法。探究是孩子们的天性,我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摆弄,反复尝试。为什么要剥夺他们尝试的权利呢,这是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孩子们的探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学习。教育者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因此我们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主动学习,不断汲取知识。

生成性活动在幼儿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成性活动多变、灵活,不落俗套,一个小小的点都能引发幼儿的学习,教育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亮点的眼睛,去抓住一个个兴趣点,珍视孩子们好奇心的种子,给予肥沃的土地滋养它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游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活动,它不是依靠教师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要从孩子的视角去创设,用孩子的想法去改造,支持幼儿,回应幼儿,最终回馈在幼儿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状态中。

一个适宜的游戏活动的开展不在于教师有多强的理论基础,也不在于教师将活动开展地多么精彩,而在于教师是否可以用研究的精神,去深入孩子们的活动中去,有时候,它还需要教师的“牺牲”,摒弃预设好的康庄大道,沿着有孩童脚印的小径深入探索,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另辟蹊径,能带你看到另外一片世外桃源。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