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 读《守望教育》有感 孟祺
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
读《守望教育》有感 孟祺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虽然是随笔,可是里面一些陌生的专业术语让我畏怯。不否认,读这样的书,对于我,有些吃力。但书中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思及其细腻的感受吸引着我。特别是看到其中的一个章节——《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有悠然心会的感觉,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学习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天空是那样的清澈,白云悠闲自得的在天空中游走。那时,每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自己烧粥,温习功课,然后独自步行40分钟去学校。但我丝毫没有感觉劳累,偶尔停下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捕捉早起的蝴蝶。课间,我们这一群野孩子喜欢肆意的躺在操场上望着天空。比赛爬树,偶尔来个倒挂金钩。回家后,快快的写完作业就和小伙伴在泥地里打弹珠,在小溪里抓鱼。很幸运的说,我的童年时光是非常快乐的。究其原因,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那时候的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读物、辅导资料。作业尽管也有一些,但感觉好象都能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孩子们。虽然他们有数不尽的玩具,家庭条件也都非常的优越,但有时的他们缺少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间。每天回家后被要求复述当天学习的内容,说不出来就会被父母训斥。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却被繁多的兴趣班所充斥着。想想他们只不够是5、6岁的孩子,和我的童年比起来真的是天壤之别啊!当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教育行为:有的时候明明下午是户外活动,却因为孩子们的不守纪律而被我无情的改为“整顿纪律”。吃好午饭,明明可以带孩子们去散散步,晒晒太阳,却担心孩子们的安全而被改成了在教室里安静的看电视。难得有一次半日活动挖野菜,却因为下雨而被改成了在教室里看看图片,看着孩子们失落的表情,我想他们的心也早就不在课堂上了。记得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无字的书”,是“活教材”。
我们何不充分的利用大自然这一位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发现。记得有一次,组织孩子们拔去草坪上的野草。孩子们自由的在草地上奔跑着,跳跃着,时而蹲下来拔草,时而又站起来互相对视,哈哈的傻笑着。晨晨在拔草时发现了一只小蚱蜢,大叫:“快来看呀,我发现了一只蚱蜢。”顿时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的惊奇。正当孩子们小心翼翼的靠近时,小蚱蜢一下子飞走了。晨晨大叫:“小蚱蜢原来有翅膀,会飞的呀。”琪琪站在一棵小树边,问我:“老师,这是什么树呀?它结的小青豆真好玩。”而作为老师的我尽然也答不上孩子的问题。保育员将拔得草准备去扔掉,甜甜对保育员说:“阿姨,这个草你别扔掉,让我带回家吧,我家新养的小鸭子最喜欢我给它拔得草了。”瞧,通过这么一次活动,孩子们探索着、发现着、质疑着,虽然小手个个都是脏脏的,但笑脸上挂满了满足的笑容。这就是自然所给与孩子们的。
让我多和孩子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享受大自然所给与的神气与自由,倾听孩子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