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频道>特色活动>详细内容

阅名师之路 悟成长之途 ——读《苏式教育 吴中样本》有感 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叶静艳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0 15:27:44 浏览次数: 【字体:

阅名师之路  悟成长之途

——读《苏式教育 吴中样本》有感

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叶静艳

暑期品读了《苏式教育·吴中样本——苏州市吴中区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一书,犹如进行了一场思想上的大旅途。思想的脚步跟随着各位特级教师,经历了他们在教育路上的心路历程,领略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学习了其中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集名师思想录于此书,《吴中样本》可谓是我们教育届的“葵花宝典”,当之无愧的吴中样本!

读罢此书,作为幼儿教师,遗憾的是:此书中没有我们幼教届的特级教师,不过相信不久的将来幼教届一定会涌现出无数的特级教师;激动的是:教育的原理是相通的,这些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点点滴滴都为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财富。特级教师们一篇篇真实的教育主张,优秀的教学设计,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阅读之后感悟颇多,和大家分享其中的收获。

一、研究问题,提升教研能力

都说教而不研则浅,有研究才会有反思、有突破,有成长,有创新。教师怎样研究?《吴中样本》告诉我们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问题导向。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状态的途径”李建邡教师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理想,就专门研究阅读教学方法,然后在探索、尝试中对阅读教学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徐德郁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发现学生存在“语感”问题,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自此开启了教研之路;有着“‘语文味’纯,‘课堂情’深‘生长力’强,‘教学式’活”语文教学风格的唐晓芳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就把立足点放在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这些特级教师无一例外的都是从问题出发,研究问题,擅长在问题中寻找突破,从而研究出自己的教育方法,他们都有着明锐的科研能力。这些现象启发着我们普通青年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勇敢的面对问题,研究问题。

我们幼儿园在日常工作中也进行着各种教育研究。小红花是很多年来,教师对孩子们进步时的一种奖励方式,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小红花情节:得到小红花就是好。教师奖励小红花的初衷是:激励孩子不断进步,更好的全面发展。

然而我们发现每周一次小红花奖励,出现了诸多问题:很多孩子拿到小红花那一刻是非常开心的,但是过后就往往将它丢之一弃,并不珍惜;有的家长问询孩子为什么得到小红花时,孩子则是来一句“我乖呀!”,并不真正清楚自己得到小红花的原因;更有孩子拿到小红花时反而问家长“我拿到了小红花,你开心吗?”似乎小红花成了讨好家长的工具,是为了让家长开心;还有教师将发小红花作为制约孩子的手段,往往发小红花是教师说了算,一言堂式的奖励,让一些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认为“是老师不发给我”。种种问题暴露出了小红花奖励策略在当前教育理念下的不适宜性。于是我们幼儿园进行了《该不该发小红花》的有关奖励幼儿的专项研究。大家进行了头脑风暴,各班也开始了新的一轮奖励策略的研究探索与尝试。

为了让奖励策略更符合孩子们的需要,真正的达到促进孩子们良好的发展。我先组织我们大班的孩子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奖励?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做小老师;当排头;优先玩游戏等等,这些奖励才是他们需要的。于是结合孩子的需要,我们班组就研究制定出了新的奖励策略:集赞心愿卡。这种奖励方式,一改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模式,引导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成为自我评价的小主人,进行自我管理。每个星期一,孩子们在自己的心愿卡上画上一个心愿,如:做小老师;将幼儿园的玩具或图书带回家玩;和好朋友坐在一起、优先选择游戏等等,这些奖励都是孩子们内心真实的需求。接着这一周,孩子可以将每天自己努力得到的小奖品贴在心愿卡上:活动中举手发言;为班级整理玩具柜;渴了主动喝水;进餐时不挑食;和朋友友好相处;同伴发言时认真倾听等等,只要能做到某一项,孩子们就能得到相应的小奖品。等到星期五,集满一定数量的奖品,孩子们就能实现自己的心愿。通过这个集赞心愿的奖励策略,孩子们明白了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每天孩子们都自我激励着,朝着自己的美好小目标一点点的努力着——激发出他们内心潜在的正能量。也正是在这个集赞的过程中,孩子们清晰的看到了自己哪一方面在进步,哪一方面还需要努力。在我们班推行这样的做法后,班级风貌明显的提升了一个台阶,孩子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改变,我的班级管理能力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一切都是得益于教研活动。

名师们的教研之路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善于反思,热衷于教研,能力也随之提升。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我深切体会到了教研的意义。近几年之中我也品尝到了教研的胜利果实:十多篇篇论文在省、市、区级发表、获奖;十多篇教学设计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做一个善教善研的教师,也是新教育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千锤百炼,夯实教学基本功

沈俊方老师在他的教学主张中提到:“只有练好教学基本功,才能真正提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确,纵观书中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层层深入,斟字酌句的预设好提问,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彰显了他们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实力。正如《吴中样本》书中提到的“名教师的教学人生是由一节一节的课垫就高度的,正是“实践-反思-研究”的螺旋式上升,使他们的生命如牟宗三先生所说,展示出“向上翻”而不是“向下坠”的姿态。”在一次次的教学展示、评比中,千锤百炼之下名师们的教学基本功更是炉火纯青,获得区、市、省、乃至全国级优秀课的比比皆是。

不仅于此,课堂之外,名师们不断夯实自身素养。有着“问不到哥哥”称号的张洪鸣老师为了“问不倒”,为了不止于“问不倒”,攻读了几十部理论书籍;陈伟骏老师主张外语教师每天“练功”1小时;经常阅读外语报刊、杂志,收看英语节目。

如今阅读他们的这些经历,看似轻描淡写,而背后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汗水。曾参加过区评课选优、基本功竞赛的我深有感触。为了能在竞赛中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结束一天工作后,我总是独自留在教室里勤练弹、唱、跳、说课等基本功,晚上回家挑灯夜战学习理论知识。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反复练习,攻克薄弱的地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先后获得了区评课选优一等奖,区幼儿园教师基本功一等奖的成绩。当然在名师们面前,我的这点成绩微不足道。也仅是我锤炼基本功迈出的一小步,一点小小的历炼。但是,经历过这些历炼后,我的教学基本功确实不同往日,更扎实了。此中收获,不仅仅是一张证书。

感动于名师们在盛名之下,依然在孜孜不倦、踏踏实实的勤恳工作,夯实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教育科研工作。靠着在教育工作中的“工匠”精神,谱写出了他们辉煌的成名之路,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启发和借鉴。有了他们的榜样示范,激励,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应向他们学习,不断进取,向着成为优秀教师而奋勇前进。我想这也是《吴中样本》此书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