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项目课程 读《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及教学》有感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俞华芳
为什么要做项目课程
读《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及教学》有感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俞华芳
吴中区(杨舒菡)幼教名师工作室学员第三期专题阅读分享开始了,本期领读人邹琴老师为我们领读《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及教学》,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共读等方式展开学习。
捧起此书,我提醒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一个映入脑海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项目课程”,于是我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这本书是由美国路易斯州立大学国家教育学院博士裘迪•哈里斯•赫尔姆教授和伊利斯诺大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编写,两位作者长期进行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研究工作,都著有项目课程教学的著作,并在全美50个州和43个国家进行演讲和指导。
一、为什么要做项目课程?
(一)什么是项目课程?
书中对项目课程概念给予了详细阐述,项目课程意味着对某一值得学习研究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究的成员通常是班级中的小组,有时候包括全班,有时候也可能是单独一个儿童。
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它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焦点在于寻找相关问题的解答,而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儿童、教师或双方共同遇到或提出的问题。
项目课程提供给幼儿与教师学习经验的基础,它立足于在几个基本的信念上:做中学是重要的;团体讨论;概念及经验的再思考及再运用等等。这些都是获得更佳学习效果与加深理解的重要方式。
(二)项目课程推崇的理念是什么?
书的字里行间都倡导着要相信儿童的力量,其“儿童是主观能动的个体”和当下课程游戏化理念是一致的。
二、如何开展项目课程?
(一)实施项目课程的误区和问题在哪里?
项目课程是目前幼教界的热门话题,如何实施时,在我们一线教师心里还存在着很多困惑和误区。例如:幼儿的基本能力不足,课程很难进行;项目课程就是不断修正幼儿所建构的东西,因此就是不断地做“工作”。同时,各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例如:项目课程一定要全班一起进行吗?可否让数个项目课程在教室中并存?可否和其他课程模式混合进行?只有部分幼儿有兴趣怎么办?在项目课程进行过程中,家长是否会担心幼儿的学习状况等等。虽然我园没有系统地实施项目课程,但教师们在平时工作和学习培训中也有所接触,书中所罗列的困惑也是我们园本课程实践时遇到的,大家渴望找到破解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认真阅读该书籍,我非常兴奋和激动,因为本书详细阐明了项目课程概念,提供了实用细致的项目课程实施步骤,并佐以有趣的实例。通过读这本书,我更细致全面地了解了项目课程的框架,并让我对照自己班级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认真检查和反思。总之,书中的内容能解决许多教师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她们把项目课程理念和具体实践融入到自己班级的主题课程实施中去。
(二)开展项目课程的实操方式有哪些?
这本书共有八章,具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解读了项目课程与幼儿的关系,澄清了项目课程的概念,并说明了项目课程对幼儿的裨益;第二到第五章详细解释了项目课程的每一个阶段,作者运用许多教育实例,以及展示幼儿的作品、图标等方法,逐步说明各个阶段的实施过程;第六章则讨论了几项进行项目课程时大家经常关心的议题;第七章完整展示了一个3-4岁幼儿班级进行“消防车”课程的细节和步骤,让大家了解斯科兰登老师是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进而发展成丰富的项目课程的;第八章“项目课程计划日志”是一份相当出色的指南,是教师进行项目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教师计划对照检查的典范。
书中将项目课程的具体实施分成三个阶段,详尽地叙述了每个阶段的重点,项目实施中教师的记录、幼儿的呈现和家长社区的支持。这本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本极为实用的工具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进行项目课程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且还可以成为一本指导手册,比如第八章的“项目课程教学实用实务---项目课程计划日志”,给教师提供了进行项目教学时的检核表和具体指导。
三、人家做的项目课程我们也能做吗?
而当前课程游戏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园作为市课程游戏化项目方案同共体的一员,也正处于课程游戏化深度开展和改革阶段。在对幼儿园活动课程进行园本化改造,摸索着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也尝试着实施追随幼儿发展的生发微课程。此时此刻,《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这无疑成为值得学习的材料,成为解决我园当前课程改革问题,给予我们具体课程实施指导的一本实践型很强的书籍。
(一)哪些方式方法值得借鉴?
读完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书中运用图表和文字详细说明了项目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的过程。第一阶段称为“开始阶段”。在选好主题后,教师可以利用计划网络图,借助检查课程的机会来评估此主题可行性,同时也评估资源获得的可能性,被访专家及实地参观的地点。之后幼儿进入第二个阶段,称为“探究阶段”,即准备实地调查与访问专家、幼儿执行探究的实际过程。此时的探究活动包括实地调查、访问专家、探索第一手资料及运用另外的资源,比如书和电子音像等。在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时,幼儿会试着以绘画、书写、建构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他们所学习的一切,随着兴趣的更新,幼儿的探究、表现和讨论可能会循环往复很多次,那是幼儿在寻找问题的答案,更深入探索项目课程的主题。当幼儿的好奇心被满足了,对项目课程失去兴趣或是对其他主题有兴趣时,项目课程就进入第三个阶段称为“高潮阶段”。幼儿决定要与大家分享什么,以及如何交流已经学到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的工作包括听取幼儿的演示报告,实用文件档案回顾整个项目课程,评估所达成的目标。书中详细介绍了“消防车”课程的实施始末,其中有社区、家长参与到班级课程中的方式方法,有他们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后期看到幼儿的表现,还有家长对项目课程的评价等等,这些都能让我更清晰明了项目课程开展阶段以及每阶段出现问题时教师的反应。书中清晰的文字和直观的案例表述,给我们呈现出他们进行项目课程的完整过程,让我深入了解了项目课程实施步骤,解答了很多我自己关于课程实施中的诸多疑问和困惑。
(二)如何把握项目课程的特点?
1.弹性计划:即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定具体目标,而是依靠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这些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 。
2.小组活动:瑞吉欧的项目活动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可以是3-5人,也可以2个人,这样的活动人员定额对于以关系和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最理想的组织模式。微课程也是小组形式,但小组活动的人数会多些,有时5-6人,有时10几个人,这和班额数量有关。
3.合作教学:强调师幼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这种合作过程被瑞吉欧人成为“打乒乓球”游戏。
4.档案支持:对教育过程及师幼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包括:活动作品、活动具体实例、儿童照片、教师旁注、观察分析、及家长评议。并非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表现。贯穿项目活动始终,有力的支持项目活动过程,并在活动结束后延续,是儿童、教师交互学习的过程,是他们共同工作的成果。
5.深入研究:这种深入研究突出地体现在活动中幼儿对同一现象、概念多角度全面认识以及对其在多种水平上不断提升的重复认识。
在项目课程推进过程中,必须基于儿童立场、追随幼儿已有的经验、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而要做到以上这些就要求教师要能看见幼儿的言行,能看懂幼儿言行背后的真实意图,进而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提供适宜的课程来跟进和支持孩子的发展,达成幼儿发展的螺旋上升。如同作者所说,进行项目课程是一段有趣但却相当具有挑战行的旅程,我们相信在完成这段旅程时,幼儿、教师、家长们都会收获各自的成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