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谢以恒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在读完《家庭教育》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从一个经历过这些的人的视觉,在生活中,结合其他父母的经历以及经验来谈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停止教育,十分是在牢靠。书中罗列了大量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案例,显而易见的是想通过不同案例的展现去震动父母去思考:好父母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作者没有向我们长篇介绍如何开发孩子智力、怎样培育孩子技艺、照顾孩子生活的好方法,而是不断提醒我们,孩子是一团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想法不成熟、他们的情感很依赖,但他们和大人一样需要心灵的沟通和关爱。在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后,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生长,解答他们的困惑。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真正的关爱自己,审视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然他关爱家人、同学以及其他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学会正常评价他人,要用积极、主动、开朗的心态面对一切。
陈老先生书中写到:“儿童天生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主要的生活”,因此当我们为人父母时便应当按照这一规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现在的小朋友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这种能力有时候真的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不能教孩子一套,自己做另一套。这样孩子的是非观容易混淆,对父母以后所说也会半信半疑、不会那么言听计从。
“凡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如陈鹤琴先生列举了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有三:一、剥夺了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二、养成孩子懒惰性格;三、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此外,还对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待人接物也做了细致研究,如他提出“不准小孩子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应该尊重保姆的劳动,尊重保姆的人格。他认为培养孩子应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重视儿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现代的许多年轻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摆着疲于奔命的姿态,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是人不是动物,动物尚且需要关爱更何况是孩子。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若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只要在纠正的过程中,才能保证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陈先生所介绍的13个原则之中,看到我自己已经做错的地方,尤其是看到孩子犯错、看到无理取闹,我就会头脑一热,直接批评、吵嚷了之,没想过责罚的时间是否合适,这个错误是否真正是孩子的原因,不去考虑孩子犯错的原因,没有想过孩子究竟有没有过错,也没有意识到在别人面前责罚孩子会产生什么样不良的后果等等,我想这也不是一个人容易做错的吧,应该是普遍现象。当然,我们还应该记住,孩子犯错,责罚她的行为,而不是说他这个人怎么样,给一个定性,贴一个标签,这样就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伤害,犯错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我们坚决不能体罚孩子。
如何做父母,怎样教小孩,都是值得成人永远奋斗的事业、持续不断学习的工作,不能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人物品,让孩子仅仅做一个“小我”,我们应该站在国家命运发展的高度,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成就“大我”的教育,学会爱身边的家人,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忙,爱家人、爱长辈,顾虑到家人的安宁,长大了才能对社会、对国家有用。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