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频道>特色活动>详细内容

中班饲养课程的行与思 ——读《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有感 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朱秋兰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0 16:18:55 浏览次数: 【字体:

中班饲养课程的行与思

——读《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有感

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朱秋兰

在新的学年里,孩子们升入了中班年级,同时也进入了新园学习。在全新的环境中大家萌发了饲养的愿望,于是向园长妈妈申请获得了一方户外小天地,就此一个关于饲养的课程应运而生。在课程实施一年后,我读到了《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一书,书中有许多观点打开了我的思维,有很多做法也给了我课程开展的启示,下面结合一年来班中饲养课程的开展以及读书的感悟做一个回顾与思考。

一、聚焦主题OR聚焦概念

当确定开展饲养活动后,老师带领幼儿并且发动家长一起参与到课程中来。在讨论决定饲养小鸡后,大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测量场地、布置鸡舍、为小鸡取名字、委托保安叔叔假期照顾、向食堂阿姨预定新鲜菜叶、安排值日生照顾小鸡、捡鸡蛋、画鸡蛋、孵鸡蛋等等。科学、社会、艺术、语言、健康五大领域发展均有涉及,活动开展得丰富又热闹。在历经一年的饲养活动中,老师和孩子都收获了很多,最直观的是对小鸡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的科学认知。当然还有在一年的照料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从一个小鸡仔饲养到一只每天会生蛋的母鸡,孩子们也付出了极大的耐心来持续性地照顾。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两只小鸡成长为整个幼儿园的园宠,老师和孩子都是满满的成就感。

但是,哪怕我们的活动再丰富,总觉得孩子们在饲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一书生动地解释了我的疑惑。书中第五章提出“主题式课程设计与概念式课程设计”,有两位老师同样在发现了孩子对恐龙游戏的兴趣后设计相关课程,一位教师就以恐龙为主题带领幼儿开展搭建恐龙栖息地等活动,另一位教师则抓住了幼儿头脑中关于恐龙“庞大”的概念,引发了幼儿“高大强壮的恐龙”、“自己的指甲和恐龙爪子到底有多大”的探索,聚焦“庞大”和“比例”的概念开展了课程规划。显然,聚焦概念的课程规划更能支持幼儿深入式学习。

反思我们的饲养课程,孩子们一定也曾表现或表达过自己的理解或疑惑,但我并没有引起重视,或是没有更深入地思考其中关于幼儿的发展水平、个性特点、情感需求、兴趣爱好以及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理论,没有引发幼儿更深入的学习。缺失的遗憾已不能回头,但是下一个学年当孩子升入大班的时候,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发现探究线索。

探究线索是指在有教育意识的教师的谨慎引导下,儿童所追随的学习路径。在下一学年的饲养课程中,我将细致发现幼儿的想法和兴趣,从幼儿的语言和行为中思考“概念式课程设计”,由此激励幼儿在好奇心的牵引下探寻新经验的建构。当然,探究线索的发现是建立在教师有思考的观察的基础上的,教师不仅要看到幼儿在“玩什么”,更要思考幼儿“为什么这么玩”。从幼儿表象的语言和行为思考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思维的发展。

2.尝试探究循环实践(Cycle of inquiry 简称 COI)。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一书提出了探究循环系统的概念,并对如何实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老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实际有效的借鉴。诚如作者所言,当你遵循COI的整个规划过程去开发课程时,“你就像一名研究者——与儿童一起研究和研究儿童”。

联想到我们的饲养课程,暑假里依然有孩子着迷于孵蛋实验,并且请家长购买了孵蛋器和受精蛋,耐心的妈妈为孩子精心记录,当第21天相继孵出三只小鸡的时候别提多激动了。这也将是新学年里首要分享的惊喜,我相信这也一定会激发孩子们更多的好奇与探索,我将运用书中阐述的COI系统观察、策划、实施更具挑战性的课程,而这也将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每次循环将引发新的解释与问题,而这些解释与问题又将是下一个探究活动的基础。每一个新的循环都将支持幼儿以更深入、更复杂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表征,再表征

回顾中班学年的饲养课程,经常会给予幼儿表征的机会,比如:建造鸡舍计划图、照顾小鸡流程图、创想孵蛋计划等等,在我自诩给予了幼儿很多表征的机会的时候,我看到了《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一书第六章中,提出的“表征”和“再表征”的概念:所谓表征,是指儿童最初表达想法的方式。表征的方式可以是谈话、绘画、角色扮演,也可以使其他方式。所谓再表征,是指儿童用一种新的方式表达想法。书中的阐述更正了我对表征概念的误解,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首先,表征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有绘画也可以是谈话或是其他。正是通过幼儿多种方式的表征,教师才能了解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也只有读懂幼儿的“一百种语言”才能真正引领幼儿开展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课程。其次,为幼儿创设“再表征”的机会很有必要。再表征是幼儿对原有问题再次探索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会发现新的创意或是产生新的问题,那么为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和方向。通过幼儿的自主表征反映出他们最真实的水平和需求,促使幼儿像科学家那样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建模。

三、探访幼儿世界

幼儿教师,虽然有幼儿教育理论的武装,但毕竟都是成年人,具有成人思维,那么这样一个成年人群体如何能去理解3-6岁的儿童的思维呢?我想,除了有专业的加持,无疑还要有一颗探访幼儿世界的心。成年人的思维要读懂3-6岁儿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便是阅读,从专业书籍中汲取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看懂孩子的思维和行为。另外永葆一颗童心也是不二法则,像孩子那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孩子的世界充满探索欲,用最细腻的灵魂去呵护最稚嫩的心灵。

行者无疆,探索无界,且行且思,臻于至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