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2班课程故事 【寻真·童趣】实习场课程故事| 拼拼搭搭两三事
大2班课程故事
【寻真·童趣】实习场课程故事| 拼拼搭搭两三事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 马琳琳 陆建芳 2022.12
一、活动缘起
第一次来到建构室,孩子们可太兴奋了:这里好大呀……怎么好多积木……这里还有地毯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些活泼的小男孩甚至开心地满地打滚……那第一次游戏搭什么呢?孩子们进行了初次的小组讨论和建构图纸设计。瞧,他们的想法天马行空:有的小组要造10层高楼,有的要造公主城堡,有的要建造自己家的二层小楼(有二楼平台户外楼梯)还有的小组要造蜗牛迷宫。于是我们的建构游戏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中开始了……
可是不玩不知道,一玩都乱套,进入建构室的娃们像放飞的鸭子,满教室跑,积木搬了一摞又一摞,直到搬空玩具柜。有的小组,设计图纸放一边,各自为政自顾自搭。有的小组不知道要搭什么,拼命堆积木乐此不疲。有的小组你抢我自己积木我抢你积木,矛盾理不完。面对孩子们出现的各种混乱情况,我们与他们一起梳理、总结,讨论解决办法。
经验脉络:
二、故事发生
故事一:我们的问题。
(一)不会合作,吵架!
孩子们也知道游戏中要友好合作,道理都懂,可是究竟如何合作呢?对于刚刚进入大班的孩子来说合作方法的了解是需要学习的,合作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磨合的。所幸有涂鸦廊的涂鸦小伙伴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和讨论,将大家分成三个建筑工程队,每个工程队的建筑工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他们自己制作了自己的角色卡,每期建构游戏前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进入对应的工程队承担对应的建构任务,合作完成一次完整作品后再进行重选。有了任务意识和团队归属,进入建构室的孩子们明显有秩序多了,也知道每次游戏要和谁一起,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初步建立了合作建构的意识。问题一基本算解决了。
(二)争抢玩具,积木堆一地。
针对每次建构游戏中老生常谈的问题,老师说得嘴巴起茧,孩子听得倒背如流,可是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于是我们将问题抛给孩子,反问孩子,我们出现的这些个问题该怎么解决。有孩子提出来:“我们要遵守约定,遵守规则。”于是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整理出了建构室公约:红色爱心代表可以做的事情:友好合作、看好图纸、创意拼搭、有效搬运、及时整理。裂开的爱心代表禁止做的事情:扔积木、争抢积木、踩踏作品、无效搬运、满地打滚。当然公约虽然说得好好的,还是有一些孩子会忘记,出现一些禁止的行为,我们会请他来到建构室的公约处,让他看一看、念一念、把它记在心里。慢慢的,孩子们建构过程中的摩擦变少了,也一步步真正将公约落到实处。
(三)不会整理,随处乱放。
建构室的游戏材料主要分为四类:碳化积木、清水积木、纸盒积木和辅助材料。但是光清水积木就有好几十种不同的形状,每期建构结束,整理是个大麻烦,很多孩子整理时随意堆叠,轻轻一抽,玩具柜里的积木哗啦一声全滑出来。一不小心就会砸痛脚趾。
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与孩子们进行了讨论,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原因:不知道应该把积木放在哪边;收拾的时候有人捣乱;有时候有的小朋友还会趁机把积木捧起来乱扔;积木太多了。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会利用一个空余时间,集中进行整理。在收纳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录制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原因,不断探讨方法,不断解决,不断调整,丰富幼儿的整理经验。我们一起讨论了整理小妙招:找相同形状、垒起来搬、看标记、从里往外放、从左往右放、排列整齐等等。一些能干的孩子还将这些小妙招绘画下来,张贴到建构室显眼的墙面,帮助小伙伴更好地整理玩具。
为了方便孩子整理和收纳我们也将场地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三个工程队对应三块建构场地的整理和收放任务。有了整理妙招和日常的练习,现在积木的整理、归放井然有序,大大提高了建构活动开展的效率,孩子们整理的有序性、规则性、美观性飞跃式进步。
(四)不知道搭什么。
在建构过程中,有的工程队往往因为不知道搭什么,或者没有一个协商好的主题,因此最后搭建的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主题活动《中国娃,家乡情》的开展中,孩子们对中国著名的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祖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孩子们最想搭什么呢?他们进行了投票,选出自己最想搭的建筑。从投票结果看,长城无庸质疑,获得最高票数,天坛、太和殿分获第二第三。
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孩子们自己的调查了解,他们知道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时候一道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烽火台、瞭望窗、中华民族的心血与汗水,巍巍中华、金戈铁马,烽火戏诸侯等等有趣的故事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建构兴趣更加浓厚了。
故事二:中国娃造长城。
第一次搭建
第一次搭建活动:搭长城要从设计开始,孩子们通过讨论画出了设计图,第一次的设计图他们画出了长长的城墙,“几”字形的烽火台。设计图的设计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到了长城的砖块排列是中间2分之1垒高排列的。这是他们第一次的现场搭建,三个工程队中有两个工程队是通过平铺的方式建构长城,一个工程队出现了垒高城墙。搭建后我们进行了分析、讨论,现在的问题:1.城墙需要二分之一垒高。2.城墙不是单面的,它是双面的。
重新设计图纸
我们的解决方案:重新绘画设计图纸、关注细节;进一步讨论、了解长城的结构及特点。
第二次搭建
第二次搭建,孩子们针对第一次搭建的问题,一边讨论、一边调整,他们进行了分工,有的搭建烽火台,有的搭建城墙,有的搬运积木和整理。有的继续设计。一顿忙活后,他们搭建完成了。
新问题
这一次搭建完成后,孩子们又发现了新问题:大家建构的长城都是直的,可真正的长城是蜿蜒起伏的,怎么建构长城的弯道? 针对长城变弯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意思维大碰撞。
枫枫认为用一些弯形积木接在直线后面就可以变弯。
轩轩认为要调整每块积木的方向,要搭出弯弯的线条。
昕昕说:“要像桥一样弯弯的。”
新辰说:“要像小蛇一样弯弯曲曲的。”
最后孩子们通过表征,将自己的想法绘画下来,总结了一些弯曲的好办法:直角转弯、圆弧形转弯、“z”字形转弯,拱形转弯、几字形转弯等等。有了这些办法,孩子们现在的长城作品中的城墙就出现了弯弯曲曲、蜿蜒盘旋的长城。
弯弯曲曲的长城
烽火台
长城解决了,烽火台的问题又来了,如何建构牢固的烽火台,更好地抵御敌人的进攻呢。设计师的设计图清晰呈现出来了,烽火台上有台阶,有拱形门,有瞭望台。
这些是孩子们建造的各种烽火台,烽火台是方形围合,烽火台的顶部有几字形瞭望台,中间还有瞭望窗,还有登上烽火台的台阶,孩子们也一次次的实践中将烽火台建造的越来越牢固和壮观。而孩子们的长城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长城作品
故事二:中国娃建天坛。
一次偶然,第一工程队的设计师设计了圆形的天坛建筑,孩子们建造天坛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可是怎么建构天坛呢?从哪里开始,天坛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带领孩子进行了细节的观察和建构前的讨论,在细心的观察和讨论中我们发现天坛的每层两根柱子之间有四扇门,有三扇窗,有三根横梁,每一层都有一个屋顶。天坛的周围还有台阶和围栏,台阶是对称排列的。围栏是有规律的,汉白玉的雕花和汉白玉的柱子一个间隔一个排列。
第一次建构
第一次的天坛建构开始了。孩子们将自己的细心观察和思考都运用到了建构中,这是第一工程队第一次建构天坛,他们完成了第一层的建构以及汉白玉的围栏和台阶,很好的运用了间隔规律。还为天坛盖上了一圈三角形的屋檐。
第二次建构
可是难题来了,该怎么建构第二层呢?工程师浠浠提出:“要用楼板搭平台,才能造第二层”于是孩子们尝试中间用长条积木拼出平台。可是他们发现天坛太大了,没有这么长的积木,材料是个大难题。工程进入一度进入停滞状态。
平行介入
老师适时介入,提供了大型KT板平台,轻松解决了一难题,孩子们立刻投入到第二层的建构中。
KT板也有一个缺点太薄,称重不行,在上面架积木时,会向中心塌陷。我们的难题还在产生,我们的课程故事还在继续,期待通过我们齐心协力的付出,天坛工程竣工那天早日到来。
三、活动价值
这一次我们放慢脚步,一步步随着孩子的节奏,将游戏的决定权真正还给孩子,帮助孩子真实地解决建构中的问题。在商讨、绘制建构图纸的过程中,在为共同的目标互相帮助、动脑筋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合作能力、表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建构活动的开展中,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不愿意小组合作,也不愿意加入团队一起建构,他们有自己想要搭建的东西,往往游离在外,自己搭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这部分孩子的引导,是我们存在的困惑,应该继续尊重孩子,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还是引导孩子参与同伴合作建构活动呢?主题建构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吗?我们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探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