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 品读 细看 ——读《有准备的教师》有感 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幼山分园 周雪凤
初见 品读 细看
——读《有准备的教师》有感
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幼山分园 周雪凤
《有准备的教师》是美国安.S.爱泼斯坦(AnnS.Epstein)著,李敏谊、张晨晖、郑艳、 李雅静等翻译,由《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
初见“有准备的教学”
看到书名“有准备的教师”、看到“有准备的教学”,我的第一反应那就是“有计划的教学”,计划即对教学的设计,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剖析、对发展目标的界定、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等等。举个例子:
大班主题活动《碧螺春》,在架构其课程时一定会考虑到预设一个音乐活动,首选内容就是关于采茶的律动或者舞蹈,律动或舞蹈音乐一般会选择《采茶舞曲》、或者是《采茶扑蝶》。我选了一首我们江苏的民歌音乐《拔根芦柴花》作为律动的音乐。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采茶的场景和情绪,虽然在律动中孩子能创编各种采茶动作、也能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但它与我所要的“宣传碧螺春、传唱碧螺春”还是有一定的出入。于是我就萌生了要让孩子唱东山碧螺春的想法。随后我就根据乐曲《拔根芦柴花》改编成了《采茶歌》,采茶歌的歌词再现了采茶场景,贴合碧螺春特点,因此幼儿在《采茶歌》的学唱和表演中情绪愉悦、积极主动,也达成了传唱碧螺春的教育目标。
所以,有准备的教学就是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适合的活动方案,并实施有效互动、促进发展的教学。这是我最初的、阅读前的理解和认识。
品读“有准备的教学”
“有准备的教学”是《有准备的教师》的精髓,全书就围绕它向读者深度诠释其含义。阅读第一章后,对“有准备的教学”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在第3页中有这么一句话,“几乎没有哪种学习完全是通过儿童自己的努力或是仅仅依靠成人的教导就可以进行的”。由此可见,有准备的教学是何等重要。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它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向具体的结果或目标、并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它需要教师清晰界定幼儿的学习目标、选择能帮助幼儿达到目标的建设性教学策略、并在不断评估中调整教学策略。另外,有准备的教学不仅指向集体教学活动,而且还指向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由此我们应该把教育的意识根植于一日生活之中,精心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教学。
细读“有准备的教学”
《有准备的教师》,围绕“有准备的教学它阐述了语言和读写、数学和科学探究、社交能力和理解力、身体运动、视觉艺术等领域,关于幼儿主导的学习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的教学策略。为了深度认识什么是“有准备的教学”,我深度阅读了第七章《视觉艺术》,对美术领域的有准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视觉艺术创造》中关于教师主导的学习之“有目的地表征”,其教学策略中阐述了下列内容:如:儿童的目的性是指他们运用心理表征去回忆先前经验、做计划并预测问题和结果。这些认知行为是重要的工具,他们不仅能够丰富最终的艺术作品,还能迁移到其他领域内的学习中。又如:鼓励儿童制定艺术方案的计划。想要做什么、打算怎么做,使用哪些材料、工具和技术,是独立完成还是与他人合作,需要多长时间,作品有多大等。
我园在“十四五”课题研究中,围绕“壁画”展开了研究。在研究初期,我们发现在绘画中同伴之间缺乏互动。如,《桔子红了》(大班),虽然幼儿通过添画采桔子的人、放桔子的工具等来丰富画面,看似合作完成了一幅画,但在绘画过程中,幼儿没有意识到一块墙面是一个整体,他们只是画自己所想。于是在后续的研究中融入了方案设计,并在此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壁画内容、增强了壁画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在合作中设计绘画方案、完成壁画组图,极大地提升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如:大班壁画《吊栗子图》,首先我们请幼儿进行实践,观察认识栗子的特征,感受吊栗子的辛劳。接着我们请幼儿围绕自己的实践讨论了“《吊栗子图》可以画吊栗子捡栗子、多人合作应该怎么操作等”等问题,并预设了主要绘画内容和布局,然后通过二次操作完成了该作品。
又如,在幼儿实践了吊银杏、捡银杏果、浸泡银杏果、剥银杏果、洗银杏、晒银杏等劳动生活后,进行了《银杏收获图》组图壁画。在绘画前,我们请幼儿针对银杏收获的过程设计绘画方案,然后甄选方案,最后就围绕方案采用合作方式进行了组图的绘画,最终完成了组图壁画《银杏收获图》。
当然,《有准备的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细读,相信细读过后会再次带给我不一样的感悟和认知。